在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(简称乒超)的赛场上,运动员的级别划分远比观众想象中复杂。不同于国际乒联的公开赛排名,乒超内部有一套独特的评级体系,这套体系直接影响着球员的薪资、出场机会甚至转会身价。
"去年我们俱乐部引进的年轻球员,就是因为卡在B类升A类的技术测试环节,足足推迟了半年才获得主力位置。" ——某乒超俱乐部教练组负责人透露
根据最新发布的《乒超联赛商业白皮书》,A类球员的场均商业价值是C类球员的17倍。这直接导致各俱乐部在赛季中期频繁调整球员级别,甚至出现"保级战前突击升级"的争议现象。
级别 | 基础年薪范围 | 商业代言分成 |
---|---|---|
A类 | 80-200万 | 50%-70% |
B类 | 30-80万 | 30%-50% |
C类 | 8-30万 | 10%-20% |
值得注意的是,随着00后新生代球员的崛起,传统的评级标准正在面临挑战。比如去年爆冷的18岁小将林昊,就凭借独特的"反手拧拉"技术直接跳过B类评定,创造了乒超历史上最年轻的A类球员纪录。